1920_200px;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编辑: 来源: 更新于:2017-7-1 阅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病原菌】菌核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有核盘菌和小核盘菌,都属于子囊菌门,盘菌亚门,锤舌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

【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或夹杂在种子间越冬。菌核经3-4个月的休眠期,就可以萌发。菌核有两种萌发方式,分别产生侵染菌丝或子囊盘。春季温度适宜,土壤较干燥时,土壤内的菌核萌发,产生侵染菌丝,侵入根部,造成根腐,继而病原菌上行进入茎部,导致茎基部腐烂和病株萎蔫死亡。病原菌还借助植株间根系的接触而侵染邻近植株,使病株不断增多,发病区段迅速扩大。

春季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时,土壤中的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而突出地面。以这种方式萌发的菌核大多分布于土壤表层1-3厘米内,埋深7厘米以上的的菌核就很难以这种方式萌发。子囊盘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被弹射释放到空中,随气流传播,着落在向日葵植株上。有人测得子囊孢子随着气流传播距离,至少可达1600米。植物体表有水膜存在时,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伤口侵入,引起茎腐、叶腐或盘腐。核盘菌也能侵入种子,造成种子内部带菌。播种带菌种子,可发生芽死、苗腐或幼苗立枯。

核盘菌可在死亡或衰老的植物组织上存活繁衍。在病株枯死的根上、茎杆表面、茎杆内部以及腐烂的花盘中,都能产生许多菌核。一个病株大约可产生25-100个菌核。菌核着落于土壤,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就能成为下一季作物发病的菌源。菌核可随风雨、灌溉水、土壤、农机具在田块间传播,可夹杂在种子间远程传播。

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土壤中菌核数量越多,发病就越重,该田块保持致病能力的年限也越长。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发病重,换种核盘菌的非寄主作物后,土壤中菌核数量逐年下降,发病率也随之降低。

土壤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子。核盘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37℃,最适温度为25℃。菌核形成的温度范围5℃-30℃,最适温度15℃。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0℃-35℃,在5℃-10℃时萌发最快。病原菌侵入适温为15℃-18℃,春季低温多雨,土壤湿度高,根腐、茎基腐发生重,花期7-8月份多雨高湿,适于子囊孢子侵染,盘腐严重。若适期晚播,错开雨季,就能减轻发病。

播量过大,植株密度高,有利于病原菌传播致病,发病较重。在高密度时,病株倒伏也增多。

【防治方法】

1、轮作  避免向日葵重茬和迎茬,与麦类、玉米、高粱等禾本科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发病率高,土壤中菌核数量较多的田块,应行长期轮作。有人提出枯萎株率低于10%,应行3-5年轮作,高于10%的,应行6-8年以上的轮作。

12

上篇:

下篇:

CONTACT US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Copyright © 2017-2024 版权所有:陇ICP备1700086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beian 甘公网安备 6209020200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