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200px;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编辑: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于:2018-12-28 阅读:

12月7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但在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北岸大圩围堰湿地内,阳光播撒在水面上,一群来湿地过冬的反嘴鹬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波光中且飞且停,而这样的景象,在整个湿地,随处可见。

“候鸟驻足处,都是水草丰腴的好地方。不管什么季节来,大圩都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包河区农林水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玉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合肥四大中心城区之一,大圩良好生态得益于农业涵养,虽然近年来包河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占比持续下降,但其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既是城乡融合的催化剂、宜居城市的安全阀,又成为创新经济的孵化器,是全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美包河的品质标志和竞争力。

“三大圩”:城与乡“握手”的地方

湖河相接处,圩区是过渡区,也是标准农业区,包河农业集中于此。“圩是当地村镇取名必不可少的一个字,合肥人习惯把大圩镇叫做东大圩,为的是与相邻的大张圩、牛角大圩相区别。‘大圩一年丰,庐州三年足。’‘大圩熟,合肥足。’圩在合肥历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现在农业比重在全区占比不到0.5%,但相较于历史,其地位和重要性反而增强。”包河区大圩镇党委书记钱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这是合肥人对当地产的大圩棵白菜情有独钟的写照。与众多一二线城市一样,包河农业需要在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做好城市农产品应急之需保障工作,既满足城市又示范周边农村,此外,包河紧临巢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是重中之重,两头兼顾“弹好钢琴”,这意味着,包河农业首要任务是结构调整,并且,这一任务是刚性的。

另一方面,包河农民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务工机会较多、受城市经济辐射等诸多因素带动,城区农民较为富裕,他们对土地收益要求不高,土地流转愿望不强烈。因而,在包河,整村流转较为困难,动辄上千亩的大规模种植户很少。

多重条件约束下,包河是怎么做到的?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这些困扰现代农业的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答案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通过土地流转,全区已全部实现规模化经营,单一主体经营面积从10多亩到上千亩不等,其中,约80%左右经营主体平均种植面积在50亩左右。个性是,包河80%以上新型经营主体为外来户,这些外来经营主体又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为主,他们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和市场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合作社、联合体等形式,带动本地和周边种植户结构和规模调整,从而实现农业整体水平提升。

1234

上篇:

下篇:

CONTACT US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Copyright © 2017-2024 版权所有:陇ICP备1700086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beian 甘公网安备 6209020200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