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200px;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合肥包河:农业成为创新经济动力源

编辑: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于:2018-12-28 阅读:

走进位于包河区牛角大圩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华绿种苗有限公司基地,6个共3万平方米的连栋温控和玻璃温室蔚为壮观。基地负责人曹传取是一位“70后”,曾是上海市农委引进的优秀人才,2011年回到合肥从事种苗种植,现在种苗年生产量近5000万株,市场份额占安徽80%以上,基地与多所高校合作,打通了产学研链条,制定了多个品种种苗地方标准。

同样是“70后”的安徽舒城人贺明伍,2011年也来到包河。他开创“一亩地只种六棵葡萄树”的独特种植法,每年7月初到8月底,他家一斤葡萄平均售价在20元-30元,销往上海的葡萄卖到50元/斤。“开始当地人不相信,但看到实惠后,大家跟着改变种植方式和品种,我们成立了葡萄协会和葡萄联合体,加入的联合体成员44名,经过这几年示范带动,逐渐统一了种植标准和技术,推出大圩葡萄品牌,明年高标准种植产量跟上后,我们就和上海签订长期稳定供货关系合同,届时收益会更高。”

包河现有农田10万亩,已经成为红线明确下来,以前是每年一麦一菜(冬季小麦夏季油菜),现在大田作物已全部退出,主打蔬菜、苗木、花卉、葡萄、水生蔬菜、水产养殖六大类,其中,陆地蔬菜3000亩,设施大棚蔬菜7000亩,水生蔬菜1万亩,连栋温控大棚30万平方米,精果林4万亩,葡萄种植面积12000亩。归纳起来,主要做法在五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确定6大类适合的产业;二是引进外来人员,带动村子“活”起来;三是走“科技+农业”的路子,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四是政府放手,只提供公共服务;五是充分发挥外来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和本村农民的主体作用。

“结构调整,单从种类和数量上看,调增的是新品、精品,调减的是‘大路货’和大田作物。”钱炳介绍说,各方合力下,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已经转变为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科技示范功能、服务功能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三个大圩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休闲的生态氧吧、农耕文化的传承平台,城与乡在这里糅合在一起,农村成为城市的亮点。

都市农业:“接二连三”的“孵化器效应”

“从包河实践来看,由于没有采用整村推进的方式,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虽然慢了一点,但一路走来,稳步前行,项目成熟一个干一个,充分利用市场作用,农民满意,经营主体满意。”吴玉银分析说,都市农业社会效益因涉及的范围广,具有明显的潜在性和滞后性,且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交叉,呈现出“孵化器”的特质。在包河,其孵化效应,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1234

上篇:

下篇:

CONTACT US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icon
icon
115_115px;
Copyright © 2017-2024 版权所有:陇ICP备1700086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beian 甘公网安备 6209020200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