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编辑:新野乡村振兴 来源:百家号 更新于:2023-7-7 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颁布实施以来,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果,促进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目标有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结合今年我到四川、江西、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等地调研,有很多观察与思考,也有一些建议和想法。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好的开端
1.农业全面转型。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87亿吨,连续八年超6.5亿吨。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长期维持在95%左右,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总量一直呈增长之势。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等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表现和重要来源。
2.农民全面发展。2022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33元,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2.88:1缩小到2022年的2.45:1。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农业从业者大量减少,由1978年占比70.5%下降到2021年的22%,绝对数从2003年的3.66亿减少到2021年的1.7亿,农民分工分业成为趋势。
3.农村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水、电、路、气、房、网供给数量与质量上进步明显。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农村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走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总量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收入水平难以取得突破性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强,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农业缺乏全球竞争力等各个方面。
1.农业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且供需矛盾不断显现,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供给角度看,一是粮食增产日益困难。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2015年达到1.3万亿斤,在这8年期间,粮食每2-3年增产1000亿斤。2007-2010年,粮食产量从1万亿斤增加到1.1万亿斤;2010-2012年从1.1万亿斤增加到1.2万亿斤;2012-2015年从1.2万亿斤增加到1.3万亿斤。而2015年至今已经8年,虽然粮食产量一直维持在1.3万亿斤,但始终未能突破1.4万亿斤大关。究其原因,一方面,耕地质量偏低,全国七至十等耕地面积有4.44亿亩,短时间内耕地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高产粮食品种研发与推广滞后。二是粮食产销区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据杜鹰分析,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5个;11个产销平衡省中,有9个省粮食自给率从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现在的58%;7个主销区省粮食平均自给率从本世纪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从需求角度看,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尽管人口增长带来的绝对性需求正在减少,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成长性需求、大量农民工由农业从业者转变为非农劳动力带来的转变性需求、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带来的安全性需求持续增长,供需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在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下,进口依存度可能进一步提升。在不稳定不确定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如何依靠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事关生存、发展与安全的重大课题。
上篇:
下篇: